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教育不公平,將使貧窮世襲化


photo
1996年3月5日,宋楚瑜慰問台中一中火災戶受災教職人員。
photo
1994年9月28日,宋楚瑜在台中市主持教師節大會。
圖中與宋楚瑜交談者,是教育教耆老劉真教授,為台灣師範大學第一任校長。

百年樹人

宋楚瑜十分重視教育,在他任內,每年台灣省教育經費從不低於省府總預算之25%。他走遍所有的省立高中、高職學校,每位省中校長任命後,都一一約見。一方面鼓舞士氣,更溝通該學校的重點問題及興革事項。每個山地鄉的國中都有他的足跡,師資、宿舍、營養午餐、殘障及原住民學生的照顧,都是他關心的重點。省長任內,新增及修繕的教室超過十五萬間,台灣省的國小學童不再因教室不足而被迫分兩部制(上、下午)上課;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縣市,每個鄉每五公里就有一所國中,每三公里就有一所小學,幾乎各村里都有小學。在宋楚瑜省長任內,每年省的教育補助、包括老師的薪資,是一大項目,宋楚瑜常說「知識就是權力,知識不被壟斷,權力就不會被壟斷,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世襲」。


教育不公平,將使貧窮世襲化


貧窮是會代代沿襲的

宋楚瑜認為,貧窮不只是人的問題,也不應片面的歸類為社會的問題,「追根究底,貧窮更是文化的問題。這並不是靠社會救濟或再好的福利即可改變,非得由教育這個方法著手來解決不可。」

除了教育之外,沒有更好保障人的尊嚴、保障人一輩子的方法,個人要有這樣的理解,政府更應具備這樣的觀念。因而,宋楚瑜一向最擔心的問題—教育不公平,將使貧窮世襲化。


脫貧致富是非常工程

大致說來,教育又分成兩個範疇,一是指將孩子送到學校,送出去上學,另一個是家教,是家庭裡的教養,這兩種都很重要。

宋楚瑜特別提到台灣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富不過三代」,來說明家教或教育是一種非常的「艱鉅工程」。


培養下一代,才能改變命運

當年華人在唐人街做任何苦工的事情,只要是能養活家庭的工作都做,還為這塊新大陸去開闢東西橫貫鐵路。然而,他們的子弟可以慢慢的展露頭角,這是什麼原因?

在美國留學期間,宋楚瑜有很長的時間,觀察那裡的各色人種,在那個民族大熔爐的社會裡較勁奮鬥,他也喜歡用這個事例說道理。

「那無非是中國人傳統上比較重視教育,寧願自己苦,自己苦沒有關係,希望培養後代進入好的學校就讀,慢慢地力爭上游,終而改變命運。」宋楚瑜強調。

由福建、廣東移民出來的閩南、客家兩大族群,移民去美國、全世界,渡海來開闢台灣,都非常重視教育、看重教育,大人們寧可做牛做馬苦自己,也要省錢供給小孩上學讀書。客家人更是講求「耕讀傳家」,即使自己事業輝煌騰達,功成名就之餘,若不讀一點書,沾染一些書香味,是會被族人瞧不起的。


尖石國中,你們好嗎?

他也常到新竹、屏東等縣山地鄉,去看原住民國中小學,做了一番徹底的改善。以新竹縣尖石國中而言,在翠綠山林的環抱裡,有PU跑道、整潔明亮的教室與宿舍,整面大玻璃窗門透視著天然美景。師生宿舍裡有上下舖、書桌、廚櫃、茶几、沙發,文康室有書報、電視等設備,一應俱全。


這是有沒有愛心的問題

尖石鄉是原住民極為偏遠的山區,尖石國中則是當地唯一的國中。可是當他還是省主席第一次去看時,僅用了四個字能表達當時的心情,那就是「很不滿意」,或是「非常慚愧」。

當時這裡有三百多個學生,有一百多個學生每天長途跋涉,想寄居學校宿舍,學校卻只能提供四十幾個住宿,其他人怎麼辦?

不僅如此,宋楚瑜說,宿舍簡直像個「監獄」一樣,這樣的形容並不好,但確實情況是如此。

為了安全起見,宿舍門窗全都裝上鐵條,照明設備也不好,加上每個床位都非常破舊,想想自己的子弟在裡面怎麼住得好,他實在於心不忍。要讓原住民學子樂於上學,不能沒有比較好的環境來安頓他們的身心,老師們也必須有優雅的住處,才能定下心來,為山區子弟奉獻心力。

這趟回來,宋楚瑜立即同教育廳長陳英豪商量偏遠山區學校的改善問題,他神情嚴肅的告訴教育廳相關同仁:「尖石國中校長向省政府申請六百萬元增闢宿舍,這不是多少錢的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愛心、肯不肯用心,為民眾與學生解決問題。」


不能再做硬體上的盲目投資

宋楚瑜對人口稠密地區的教育投資比較保守,他鼓勵以教育精神的發揮來看問題,而非今天蓋綜合運動場,明天要蓋那棟大樓。

他點出了一項關鍵問題:「向前看去,我們人口出生率已經到了瓶頸,如果還要在教育硬體設備上做投資,不加以因應調整的話,將來一定會形成資源上的浪費。」然而,來自家長、地方上的壓力畢竟不輕,大家都在爭取讓自己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好的學習環境與設施。

他只能以自己的例子來說服,說他以前念士林初中時只有五班,初一兩班,初二兩班、初三只有一班,不要說學校裡沒有禮堂,就是連教室也沒有,教室是向士林鎮公所借的,他們的校長邵夢蘭女士要學生坐在地上,大家一起背論語。


不能只要小班制卻忽視人口下降

台灣的人口成長,已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當為調降班級學生數,從四十一人要降到卅五人而廣增建教室時,是不是應將人口下降比例與小班制推行,做比較周密的考量與銜接?或者是此時只看見小班制,卻未能預見未來可能形成的資源浪費?

宋楚瑜認為,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都必須有完整的考量,如果理念正確、決策沒錯,執行細節卻大而化之,是否又是窒礙難行?抑或只能做一部分的施行,又形成另一種教育不公平?


撒下公平的種子

對為民服務者來說,教育不應是應景的投資,抑或是政績上的功勳,反而必須是默默奉獻、紮根在今日結果在未來的千秋萬世大業。

說白了,這是份愛心的工作、良心的事業,不能被利用或假借,施教的教職人員如此,做決策的主政者亦復如此。

宋楚瑜希望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寧可用在改進教學的教材、軟體設備之上,不夠的資源寧可向民間與社會的力量去尋找、作結合。不見得要花錢去蓋華麗的校門、圍牆或龐大的建築,如此省下的經費就能作更合理的運用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知識即是權力」。宋楚瑜經常引用這句話,來提醒教育的重要性,但他更重視的是,教育要公平,知識能共享,社會流動才無所阻礙。他常說,教育資源不能被壟斷,知識才不會被壟斷,窮人家子弟才有出路

他說:「盡量做到資源公平分配,設法幫助偏遠的地區、弱勢的族群,為社會打造更公平競爭的基礎。撤下公平的種子,才能孕育公平的社會,這才是有希望的社會。」



節略轉載自商周出版社「寧為劉銘傳-宋楚瑜的僕人領導哲學」/資源整合篇/第十三章 教育不公平,將使貧窮世襲化,方鵬程著,2006年10月出版


photo
宋楚瑜向尖石國中的師生問好致意。
photo
宋楚瑜向尖石國中師生探詢學校生活情形。
photo
宋楚瑜認真檢查尖石國中原住民宿舍的情形。
photo
1996年3月19日,宋楚瑜主持1995年度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研討會。

一體解決原住民教育問題

1994年4月16日,宋楚瑜由新竹縣范振宗縣長陪同,至新竹縣尖石鄉視察,並實地了解山地鄉原住民女生宿舍的設備是否堪用;學校提出改善計劃,請款六百萬元。回到中興新村後,馬上成立專案小組,全省清查、籌措七億元一體解決。
photo
宋楚瑜與小學學童合影

宋楚瑜與小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