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省長旅行車就是旗艦指揮部


坐火車到宜蘭途中,不忘利用時間討論公事

省長的旗艦

宋楚瑜的省政基本思維,就是「行動與機動式的管理模式」以及「以人民的角度看問題」的民本思想。因此宋楚瑜經常花不少的時間與省政團隊溝通工作觀念。
宋楚瑜的行動管理,最具體的表徵就是所謂「旗艦」的概念。而他的「旗艦」並非指固定那一輛座車。台灣因為地形阻隔,中央山脈南北縱貫台灣島嶼,因此由 台灣西部到台灣東部,要繞行而過,從中穿越中央山脈,山高水深、通行困難。也因此,省府單位在任何地點,均備有九人座的旅行車,方便省府各首長至基層 訪視時就近調用,駕駛不必疲於奔命。而這種模式,也是蔣經國先生下鄉訪視時開始使用,而宋楚瑜得其真傳,將這套模式發揮地更為淋漓盡致。
photo
1994年6月4日,宋楚瑜到台南縣訪視基層建設,
邀台南縣陳唐山縣長(民進黨籍)同車,
並利用車程交換地方建設意見。


photo
1994年9月19日,宋楚瑜到高雄縣六龜鄉訪視,
在其身後是省府交通處陳世圮處長,
利用車行時間討論山地原住民鄉
的交通公路拓寬及養護問題。


省長旅行車就是旗艦指揮部

全省走透透」就是宋楚瑜的政治標記,他走過相當地球六圈二十五萬公里路,靠的是一部九人座的旅行車。

力行機動式的管理,發揮了海軍旗艦的概念,一具行動電話、一台傳真機,就成了活動的辦公室,重新界定了辦公室的定義

領導者的辦公室不是一個固定不動的地點,省長辦公不一定要常在辦公室內,省長批公文不見得要在省長辦公室內。

他時刻都在領導,團隊也知道領導者在那裡及正在做什麼事

今後不能「高枕無憂」了

八十二年三月二十日正式交接的前一天,宋楚瑜與夫人陳萬水抵達中興新村,並將戶籍遷入,成為南投人與中興新村村民。交接當天,行政院長連戰出席主持命令布達及交接,將省政府印信由卸任代理主席涂德錡手中,轉交給宋楚瑜。

上任的隔天,就是星期日,宋楚瑜沒有休息,立即踏出訪視的腳步第一站當然是南投縣,他與南投縣長林源朗及地方民代見面,關切了地方殷切期盼的集集共同引水工程及集鹿大橋興建工程

兩天之內,他兩度以3W1W誇讚南投的好:3W水(water)好、女人(woman)漂亮、天氣(weather)棒,而且這三項實在好(wonderful

但在中興新村官邸睡覺的第一晚,因為枕頭太高,睡不習慣,不能安枕,出現落枕現象,他向省府同仁自我解嘲的說,今後不能「高枕無憂」了。

從此宋楚瑜開始了跑遍全省的行程,除了例行會議等必須親自主持或出席場合之外,他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各個基層角落旅行車、火車、直昇機、飛機都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活動式的「辦公處所」

他靠著隨車攜帶的各種地圖,奔馳在全省每一條大小道路上,在車內喝白開水,吃三明治之類的簡單飲食,在任何地點下車跟人借用廁所、洗把臉,一站又一站的趕,見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回到中興新村時,代步工具換成了腳踏車,方便他與村民及「鄰居」打招呼。

到省政府一年,他已訪視了全省三百零九個鄉鎮中的二百六十多個鄉鎮。又過了兩個月,只差三個鄉鎮沒跑過。

有一回由台北搭車南下,車行至苗栗三義路段時,突然車子晃動的相當厲害,駕駛停車檢查,才發現輪胎已爆破,只好改搭另一部隨扈座車,匆忙抵達中興新村。

以後他知道「跑多了」,車子也會「受不了」。

走過相當地球六圈的二十五萬公里路

宋楚瑜的同仁幫忙算過,在省主席、省長任期內,五年多來他坐過四百多趟飛機飛行時數超過一千三百多小時,飛機上給他冷靜構思台灣省建設的視野

他也坐過將近三百次的直昇機宏觀去看台灣道路、去看這些建設

各單位同仁陪他走過包括台灣省所有省道、縣市鄉鎮道在內,可以繞地球六點四一五圈二十五萬七千公里道路

所有三百零九個鄉鎮市,至少都造訪四、五次以上,有些造訪次數比較高的,達四、五十次以上

幾年下來,宋楚瑜曾經深入一千公尺地底礦坑-台北三峽利豐煤礦,去看在惡劣環境下辛勤工作的礦坑朋友,也曾登上台灣最高點-玉山,看台灣山川的秀麗與壯闊。他是少有常搭直昇機、飛機的行政首長,也是常在旅行車、火車上,商討公事的「管家婆」。他說省政建設就是一部「媽媽經」,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和同事、各地方的任何人,談與台灣省有關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花蓮縣、台東縣和澎湖縣這三個縣,人口數相對偏低,也比較受忽略,他為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神,每個月至少都要去一趟以上

澎湖縣而言,馬公市去了五十次,湖西鄉十四次,白沙鄉十二次,西嶼鄉八次,望安鄉七次,七美鄉七次。

又如台東市是四十二次,花蓮市是五十次,吉安鄉是二十二次。

全省鄉鎮走了又走,是為了什麼?

就是希望到各個工程地點、鄉鎮市公所,以及許多沒人去注意的地方,去跟他們當面談,去聽取他們的意見。

每一次去的時候,至少鄉鎮長、代表會主席或代表一定會在,很多時候縣議員、村里長,以及關心地方建設的鄉親也一起參與,從這當中能夠直接了解民眾希望政府為他們做什麼

例如,只要到花蓮,王慶豐縣長一定會提出一、二項建設需求,所求不多,也都符合需要,省政府不給說不過去。花蓮的幅員狹長,南下北上的跑來跑去,卻常忙得連落腳吃頓飯的時間都沒有,王慶豐通常就是一碗「扁食」打發,有時來不及坐下來吃,還要打包上機或在車上吃。

他常調侃王縣長的扁食真貴:「平均一碗都得二、三千萬元。」

海軍「旗艦」的概念

在台灣省服務的兩千一百個日子,他將大多數時間用在基層各個角落,雖然很多時間不在辦公室內,但省府同仁隨時可以聯繫到他,也都知道他在那裡或正在忙什麼事情。

公事逐漸增加了,媒體報導省政工作的篇幅多了,靜態的省政府轉型了,這一切顯得與以前完全不一樣。但一時之間,同仁仍在適應,同仁的疑問仍有:「省主席是不是要好好待在辦公室,仔細看公事、批公文,來做好全省的經營策略、整體籌劃就可以?」

但宋楚瑜認為,固然省主席每一星期應該花一些時間,在他的辦公室跟相關的同仁見面,甚至於開會處理解決相關的問題。但省主席,尤其是民選省長的任務,就是應該到全省解決民眾的問題,而不是只待在中興新村或台北而已

他以傳播科技的發達,來重新解釋「辦公室」的定義。

例如傳真機、車上電話,隨時可以在車上、在任何一個著落點,跟同仁保持密切的聯繫

對於這樣的「新式辦公室」,宋楚瑜有一個非常基本的「旗艦概念」。

他說:「比方你問海軍總司令,有那一艘軍艦是專屬於海軍總司令的軍艦?當然沒有。海軍有一個制度叫旗艦,就是只要總司令到某一航空母艦,那艘航空母艦即會掛上總司令的旗號,變成海軍的旗艦;總司令若到了驅逐艦上,同樣掛上總司令的旗號,那艘驅逐艦也就自然變成海軍總司令的旗艦。」

換句話說,總司令到那裡,旗艦就在那裡,那是機動式、流動式非常有彈性的運用,就任務的需要隨時作全盤靈活調配的運用

對他與省府同仁而言,省長旅行車就是旗艦指揮部,一部九人座的小巴士上,一具行動電話、一台傳真機,就成了行動的辦公室,這讓他隨時隨地與省民碰面,也隨時隨地與省府各廳處同仁保持直接聯繫

省長一個電話來了,就是一連串事情要處理,人民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要趕快去辦,絲毫遲疑不得。省府同仁也漸漸習慣,知道省長的「嘮叨」,是為了把事情做好,沒有責備的意思,要趕緊將事情辦好就好。

宋楚瑜也有自知之明,他說自己很像澎湖絲瓜,又黏又雜唸。

地方跑多了,他明白民眾常以澎湖絲瓜形容一個人,由於它有十稜,台語的諧音是雜唸,他知道自己是「雜唸的人」。

以由下往上(Bottom-Up)的方式來落實基層

勤走基層發掘問題,以快速回應解決問題,讓人在宋楚瑜身上烙下「全省走透透」這個不可取代的政治標記。但是,勤走基層的工作習慣,並非來到省政府之後的突發奇想。

宋楚瑜擔任當時行政院長經國先生的秘書,就開啟了他下鄉的難得經驗,經國先生是個到處與民眾接觸的人,宋楚瑜都跟著。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服務期間,尤其是擔任秘書長時,為了輔選黨籍候選人,宋楚瑜就經常一部車或搭乘火車南北奔波,東來西往。

上台與下台,台上與台下

上台與下台」說的是領導者的政治智慧,「台上與台下」則是領導者與民眾在一起的智慧

宋楚瑜的湖南先哲曾國藩有句很有名的對聯語:「盛時常做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宋楚瑜很機智,以前有位記者訪問他,關於政治人物下台的智慧,他拐個彎回答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上台,又怎麼會有下台呢?」這則軼事曾轉載在《讀者文摘》中文版上。

這則故事如有續集,該是八十三年三月三日這一天,他快幹滿省主席一週年了。

基隆市東勢坑溪攔河堰舉行開工典禮,照例由省主席主持,因而宋楚瑜等人坐在台上,參與的民眾坐在台下。

但主辦單位做簡報時,為讓宋楚瑜看清楚,遂將簡報資料對著他,可是台下的觀眾就只能看到簡報資料背板。

宋楚瑜見狀二話不說,馬上起身走下群眾席,坐到台下與大家一起聽簡報,這時全場大小的官員都看傻眼了,忙著將簡報板轉向台下觀眾。

基隆四十幾年來,頭一次發生嚴重的水荒,民眾當然心急想了解對策,最關心這些事情的當然是這裡的市民,主角當然是市民

講「三七五」的台語

宋楚瑜勤跑基層,也勤練閩南語以外省腔調,講台語、客語、各族原住民語,這也成為宋楚瑜無可取代的特色

他學閩南語,非始自省政府時期,而是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時,跟李登輝下鄉,與地方人士交談時,有如「鴨子聽雷」,才慢慢從收看閩南語節目學習。

剛開始的一些讀音,就弄得他頭昏腦脹,七葷八素的。

例如:台「東」與屏「東」、士「林」與大「林」、楠「西」與東「西」南北、大「人」與「人」物的不同。

又如剛到省議會,一位省議員要他唸「去香港買香香真香」,三個「香」的閩南語音皆不同,他唸成「一團」,笑得議員諸公人仰馬翻,合不攏嘴。

沒想到沒多久,他的閩南語「進步」了,因為他敢一段一段的講了。

該講時就講,該秀時就秀,講得「很破」,又喜歡講,還自嘲是「三七五」,民眾聽了卻感覺「很爽」,可謂「全台第一人」。

外省籍政治人物講台語,能講而且講得好的人不少,但帶動此風的是宋楚瑜,講台語的「效(笑)果」,亦無人出其右。

但有人質疑他,為何以前不擁抱群眾、不講閩南語?現在為什麼又要學要講?

他這麼回答,說這是環境使然,過去在中央服務,工作上就不太用到閩南語。而且自小時候,中央政府遷台,各省人士到台灣,開始推行國語,加上他中小學老師不少是外省籍,很少有機會練習河洛話、客家話,連自己父親家鄉湖南話也不太會說,因為媽媽是蘇州人,但日後工作性質不同了,必須接觸民眾,瞭解民情,為了便利溝通,以五十歲的年齡努力學習,這種誠意不是值得鼓勵嗎

即使這樣,他可以在穿著上、言行舉止上與民親近,宋楚瑜心理清楚,親民愛民要隨俗,但絕不是媚俗。他說:「我有誠意學好閩南語,也會學客家話,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誠心誠意、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事,像經國先生也不會說閩南話,但沒有人講他不愛台灣。」

自國發會「凍省」風風雨雨以來,宋楚瑜遭到不少污衊,諸如以「宋楚瑜出生於大陸、史艷文被禁」大作文章,但他相信民眾非常清楚,他出生於大陸,絕對無礙於對這塊土地及民眾的深厚情感,事實證明:「史艷文被禁的時代,宋楚瑜還未到新聞局工作

他說他一向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他舉金馬獎為例,他就任新聞局局長時,金馬獎已經辦了十六屆,這個獎根本不是他創設的,但是提到金馬獎,大家還是想到他,因為他改變了頒獎方式,讓金馬獎變成大家的事,而不是演藝圈內的事

而另一個事實是,他在新聞局任內,不但增加閩南語節目的播出時數,也開始了客家語節目的播出

「望、聞、問、切」

省政業務是全方位、多面向的工作每個層面都有學不盡的專業知識宋楚瑜再怎麼勤勞真能什麼都懂嗎?不能全懂又怎麼去領導同仁、推動工作呢?

出任省主席之前他曾擔任新聞局副局長、局長也經過執政黨主管的歷練擔任中央委員會秘書長時還綜理過全黨各部門事務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與經歷。但有些省政工作極為複雜宋楚瑜承認無法全懂。包羅萬象的工作多是在他的知識和經驗範疇之外。

雖然無法全懂有方法「望、聞、問、切」

有心想做事情將中醫懸壺濟世的方法做了最確實徹底的運用

別無他法就是這種苦工夫除了大量閱讀相關的案卷及資料只有勤問、多問、時時「不恥下問」

宋楚瑜運用之餘也樂於傳授省府員工很多人都知「望、聞、問、切但這四法的管用並非「閉門造車」可得是加上「一步一腳印走遍全台灣每一個角落,經年累月、不斷累積出來的

水利等工作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水的問題上我原來只是幼稚園的程度慢慢接觸懂一點這些都是點滴在了解。」宋楚瑜雖這麼說但曾是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的水利處處長李鴻源卻認為,他已經可以到台大演講對一屋子教授講台灣水利


節略轉載自商周出版社「寧為劉銘傳--宋楚瑜的僕人領導哲學」/行動管理篇/ 第六章 省長旅行車就是旗艦指揮部,方鵬程著,2006年10月出版



photo

勤跑基層、貼近群眾

宋楚瑜擔任省長,走遍台灣省各地,這是取法於蔣經國先生。
圖為蔣經國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至南投縣訪視的照片。宋楚瑜時任蔣經國先生的秘書,當時宋楚瑜的西裝領口上,配帶著黑布,因為是時宋楚瑜的父親宋達將 軍甫辭世未久。



photo

勤跑基層、貼近群眾

宋楚瑜勤於下鄉,從不迴避民眾的請願和申訴,他傾聽人民的聲音,直接面對面的溝通。他下鄉的三部曲是(1)到達現場先握手致意;(2)坐下來傾聽民眾 的心聲、官員的說明及對策;(3)做結論,宣佈省府的對策及承諾。因此,請願者得到回應,縣市政府得到省府支援解決問題,雙方皆大歡喜。
宋楚瑜當選省長後,決定將每個月舉辦一次的省政會議,改在偏遠的縣市舉行,直接深入基層、掌握民意,讓基層民眾感受到所選出的省長及省府團隊,確實以 人民為念。
圖中站在宋楚瑜身後者,為時任省政府林豐正秘書長。

photo

勤跑基層、貼近群眾

宋楚瑜是唯一的一位到過台灣省309鄉鎮的省主席,也是唯一去過所有鄉鎮公所與基層座談過的省主席。他每一個月一定到21縣市去一次,每年至少到每一 個鄉鎮市訪視一次,他聽取簡報、了解過去這麼多年以來,每個縣和鄉鎮所期盼解決的「陳年老案」和地方興革意見,並追蹤處理所承諾的事項。他的管制考核 及執行力,在台灣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答應做的地方建設事項,一定要當事人及提案人滿意簽字後,才解除追蹤考核,這種積極管制、落實執行的作風,在官 僚體制中極其少見。
圖為1994年9月11日至彰化縣田尾鄉與田尾鄉長、縣議員、鄉代表及當地居民舉辦鄉政簡報,聽取地方興革事項,並追蹤承諾事項之執行情況。


宋楚瑜深入地底一千公尺,向辛勞的曠工弟兄致意。
心清如玉,義重如山:台灣之美,美在山明水秀!
宋楚瑜在省長任內登上玉山,誓
 言疼惜每一塊土地,
讓台灣成為美麗的家園!(照片來源:省政府新聞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